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Eastern Express Finnish SPG BT-42 Np.35116(素組)

放下了Skoda,那天晚上實在也沒什麼力氣;就再指定其他的;挑個盒子軟的吧!隨便掃一圈,有點納悶怎麼才一輛自走砲的盒子用這麼大盒?原來是芬蘭軍的大頭。也罷。那,就它吧!

 2021.04.26

隨便又過了幾天。今天晚上,總算打開了。順手也跟兒子拿了CASIO ZR-3500的老照相機,這是之前我在寫記錄時用的;就繼續。

老模。所以塑膠袋也十分柔軟。拆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沒落下零組件;就開始了。



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車體兩側。看框才知道這是來自俄羅斯的產品,scalemates顯示這是承襲於2001年的BT-7,直到2003年時有加了一些新部件,才變成這輛現在看到的BT-42。很快的,連第二部分的底盤都黏上了。這其間A6組件要跟A3併的時候我才發現,B7跟B8的組件合併之後根本會被遮掉看不見,虧我那段的彈簧修得還蠻仔細的...😂



老模一樣,說明圖畫得一向寫意。仔細看,B7跟B8都還有卡榫可以對照,想也是這樣。畢竟這個還沒那麼老...再往下,我車體的作法是先固定A1組件(底盤)跟某一邊,然後還沒全乾時再另一邊。都沒全乾時趕緊加入D1組件;想說這樣比較好比對。這時候照說明圖反而會沒注意原廠有留下黏接邊;所以要倒過來看才行。不過,D1組件這時候雖然上但還不能確定跟兩側固定的角度,這時候又趕緊加入第三部分的A2組件了。

就這樣,夜已深。我暫時到此為止,把剩下的時間花在盡量確定跟減少空隙上。


2021.04.27

第三、四部分

第三部分唯一的缺憾是D3組件上去跟上蓋之間的空隙算有。實在沒辦法。再勉強移動也無法無縫。只好等到要上色時再來考慮補土吧。

第四部分我看了;就傻了。說明圖又是畫得很寫意。雖然已經加上方形的卡榫,但因為D17跟D15的組件旁邊多出來的墩角度實在看不太懂,還是試了幾次。最後不得已,跳到第六部分才大致上看出來。



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該注意的地方是D類型組件(D18、D19、D20&D21)中間會有多餘灌料的淺圓柱需要剷掉,不然黏合在一起的時候多少都會有縫隙。

第六部分

第六部分就是剛剛上面講的第四部分。原則上,讓支柱成垂直安上去的話;那個多出來的墩會凸出來。不過,最合理的部分卻是這樣。於是,我滿懷疑慮留待進一步研究。


這裡的重點有幾項:B31跟B32的接合處到底是平行還是故意做出交疊?以及前面第五部分的B6組件要插進去車體的洞通常都會被多餘的塑料蓋掉而需要挖開。然後,B31要穿過第四跟第五部分合併之後的組件。




2021.04.28

第六部分其他的組件就還好。當然,這時候的B1跟B2組件果然受到一開始塞進去的B7、B8阻擋。畢竟B7、B8不是真正的避震器:所以沒彈性的啊...🤦


停滯幾年;恢復『2D轉3D計畫』做模型才做了幾台,這週左眼就出現了問題。下午連續轉診,從診所一路到部桃;明天下午還要再轉診林口長庚。說什麼視網膜剝離加上靜脈血管阻塞的;有可能需要開刀...

看來,我這一生跟這批模型的緣分實在不夠深啊...😂

前面提到第六部分的交疊不是很清楚,我把車體正放之後突發奇想,再上網到https://www.the-blueprints.com/找了藍圖。果然,B32組件往下傾斜的意思我剛好弄反。於是,就再修正了一下。


實在不能太累,今晚,就先這樣了。

2021.04.29

第七部分

在醫院折騰了一整天,等了七小時總算看了七分鐘。實在未果,也許不算緊急;所以林口長庚安排五月底再繼續到台北長庚做進一步檢查。回來,就當做沒事,繼續第七部分。

做第七部分一見面就是組件D12。從寫意的說明圖中我實在看不太出來它與車體固定的傾斜角度。就算提前拿出第九部分的D25組件過來比對,也因輪子附近還沒全部完成而沒什麼概念。於是,先擱著。往輪子部分製作。

第一組輪還好。到第二組輪組件B18、B19、B33的時候,猛然發現根本是要直接固定到第五部分的。這表示,我可能弄對了側面看誰要疊誰(X軸)的順序,但沒考慮頂面看下來要往內縮到多少(Y軸)。唉,也罷,再拆一次。這一次乖乖的往內縮,留位置來黏輪子。




然後,繼續第三組輪子,直到第四組輪子也上去,看起來排成一列還算是比較順的。再順手把第八部分的一些相對簡單的組件弄上去,暫時還沒勇氣搞履帶。

於是,就先到此為止了。

2021.04.30

找時間把組件D12固定上去,當然角度是盡量的斜切。因為不先固定再往下弄履帶時再回頭怕是會搞壞履帶,所以就先上。

再來看看輪軸。原先,我以為倒數第二個輪軸是略微偏上方的,所以我始終一直沒固定。這個習慣使得在上履帶的時候吃到苦頭。因為也剛好最後兩個輪軸是連動的,所以角度也會連動。我翻查網路,中間四組都是落地的,所以簡單的固定了一下。就開始著手上履帶了。

第八部分

履帶一向是會讓很多人頭皮發麻的部分。對此,我也不例外。我倒把履帶視為修練耐性的好玩意。這時候,我看了說明圖。不覺得它建議的排法比較好做。於是,我就自己簡單的排了一下,大致上這樣比較恰當。就把其中的一邊先上了前半。


這時候,我犯了一個錯。忘記通常老模附的履帶數量都不會太多,我居然把其中的單片的拿來多用了點,想來心裡不免忐忑。

硬著頭皮繼續下去。我再度犯了第二個錯:沒有看仔細每一片履帶上的凹凸。這一款,接觸地面的都是凹的,我在單片相接的時候有所忽略,所以又被迫拆開修正。最前端的那一片其實不一定要現在上,有點多。但是想說以後併接方便些,就沒多想了。




2021.05.01

履帶持續進行。在最後的組件B15、B16組成的路輪附近,遇到突起很勉強地才能卡上。這使得履帶被迫拉得很緊,我懷疑在乾了之後怕是會裂開。所以,兩側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就會再度把路輪剪下;調整到履帶突起可以扣上卻又不會太緊的角度。


這時候我還沒發現第七部分的D12組件角度跟位置太高的問題,我兩邊都超過預設的那條凹槽...

再過幾小時就要出發去送同學的母親一程。所以先就這樣。


2021.05.03

約末23:57分的時候突然停電,本想今夜又是緣淺。不過,台電在AM01:15分的時候通了電。於是還是就上來奮鬥。

持續處理履帶。最後兩邊都上去了,但是還是不怎麼滿意。原因是我太久沒做履帶了,預備專心在最前面路輪上的連續合宜,卻居然一路先從路輪的下半部做起;忘了要把最後的接合點預留在下半部與某個路輪接觸的地方再來合併。這使得當我兩邊履帶接合空隙與彎度所造成長短不絕對一樣時,要做最後併接的時候變成難以拿捏。尤其是在這種履帶併接時有一片突起而另一片卻沒有突起的交叉組合之限制時。唉,也沒辦法。頭都洗下去了,只能盡力做好。



第九部分

第九部分是檔泥板。左右兩邊各由D6跟D5的組件所構成。原先我做左邊的時候剛上就沒法吻合。原來是車體中間有個洞被多餘的塑料給填平了,所以必須要挖開。再繼續;還是一直黏不好;必須要有一個向下方傾斜的角度才比較完善。雖然如此,後半往下斜銷的那一段還是一直無法與車體貼合。我暫時把最後端與車體接合了,先讓這一部分乾一點等一下再來補。然後,繼續另外一邊。


這時候,另外一邊卻約略呈現不太一樣的感覺。這邊的居然可以做到垂直?我隨即上網打開藍圖,發現原始的設計果然如此!車體右邊的這部分檔泥板是重直的;而車體左邊的這部分檔泥板卻需要有傾斜向下的角度!這時候,向下傾斜的這邊到尾端的拐彎點會有空隙,怕是也不足為奇了...(我總不能再拿火來烤彎它)

然後,前段D25要上去的時候,才明白之前第七部分D12的角度跟位置太高,讓卡榫沒辦法順利卡在凹槽裡。


因為這段每次拆拔、調整就有機會弄到旁邊的組件;老是在這段原地踏步,實在不想再繼續。於是我把阻擋的地方小修了一下;讓它能充分吻合。


於是在連同組件B26那個大燈一起考慮下,把D25、D26順利黏上。


還有排氣管。我趕著做居然沒看清楚直接做成上面的錯誤的,後來看實體照片知道排氣管有些埋入網後進入車裡,才再度修正。



2021.05.04

第十部分

第十部分原則上中規中矩的做就好了;重點在於X18組件。為了要保持這款僅剩不多的砲管活動部位;我的作法是先把X18跟砲管、砲盾黏合,再從兩側合上大砲塔。這樣做要卡進卡榫時有可能會把剛固定好的X18跟砲盾接合處弄到脫落;這部分必須夠堅固。而,奇怪的是:X18到砲盾的接合的地方卻只有剩下半個圓形半懸空的位置可以黏接,這剛好使得強度非常不夠。所以,我刻意用剩餘塑料自己弄一個三角型加以固定。




這樣強度就夠卡進去的時候稍微粗暴點了...🤣


這時候,把砲塔擺上去。乖乖,果然是大頭車。


這時候旁邊前日子弄得那台Polish Armored Car wz.34擺在一起,當場就變成小巧可愛了。



第十一部分

素組收尾的第十一部分,也是中規中矩的。不過,我猛然發現要照說明書把X6跟X7組件都放上去會顯得太長。翻查網路,Tamiya的大多是放一個大方箱;甚至於前短後長的兩箱組合。我後來決定參考實體照片,只放上其中一個大方箱。



最後就是B24組件。看位置雖然是車尾偏下(上方大多放鏟),但一起放有點勉強。不過,還夠。這裡我就先一起放了。




剩下的零件,也許是之前BT-7模具多的,就暫時留存起來。等到有新想法再來用吧!


到這邊,素組算是告一段落了。

(素組)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CMK 1:35 Skoda T-11 WWII Bulgarian Army Tank Upgraded Kit T35026(未開工)

 2021.04.23

隨手,繼續拿了另一盒白盒來看看。CMK...這一款是捷克共和國製造的。打開一看乖乖不得了,除了組件以外:還有蝕刻片跟升級套件。也難怪叫做『Upgraded Kit』了,不用找了直接附給你。這讓一向標榜『直做無改』所以根本沒啥改套經驗的我頓時失去了迴避的理由...。


再仔細看看,看來工程的確不小。原本還想換氣繼續下去的,打算先看看人家都怎麼做的。但是上網看才知道保加利亞關於這款當年的實體照片簡直少得可憐,就算到時候做完;也大概不知道該怎麼上色。


就這樣,再度放回了庫房裡...


(未開工)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ENCORE Polish Armored Car wz.34 No.3501(素組)

 2021.04.19

Step 1

今天發生了地震。台北車站旁的京站樓上也大火...喔,這不是在寫新聞評析;回題。持續進行『2D轉3D計畫』。因為要重新培養手感,所以這一次,也是一樣繼續找盒子白的;規模不大的來下手。

這一次做的是美國德州出品的;Scalemates上面說這是老模;內容不變;大約是在199X年左右重新改包裝的。再仔細一看組件框上有『MADE IN POLAND』;果然是波蘭製造的。我還在想德州人幹嘛突然去做波蘭的戰車,差點順便想一個什麼逃離共黨統治下的東歐移民一路逃到美國開疆闢土、白手起家、可歌可泣的勵志幻想故事...😆


總之,打開盒子也是差不多。殘不忍睹的水貼當然早已泛黃,但這一款居然有附橡膠輪胎。(心裡剎時浮現起當年先輩的耳提面命...橡膠輪胎不要用;直接換新的算了。)反正我平常標榜『直做無改』已經習慣了,(其實是懶得找;而且早已經搬離萬品館很久了。連萬品館也...🙀)唉,這個等到時候要上色前再來思考吧。


看起來是一個晚上可以搞定的玩意兒,東西並不複雜。不過,我在不經意的時候果然就會馬上遇到教訓。跟其他的先輩一樣,車體組好後照說明書繼續黏上更細的組件,而其中的一個門把就在這個時候噴飛了...🙀


平常噴飛,我大概還能有把握找得到。因為當初當搬來的時候地板是乾淨到可以用腳掌直接黏組件起來的。但是,在這麼多年後的現在,這,可是一件大事🤦。我用手機的手電筒蹲下去仔細的翻找了兩次,還是無望。打擊太大,起身;萬念俱灰。

硬著頭皮暫時擱置;再繼續組。仔細看看實體照片,幾乎當時大概是空調不好的關係,所以照片前車窗都是打開的。所以,這段我就照做了。而引擎的位置,裡面其實要裝上編號4的散熱器(Radiator)的,但是因為我一開始就沒仔細看清楚說明書,而以為後來可以裝進去而沒先裝。罷了,反正無內構;到時候引擎蓋關上還是看不見,就沒裝;先放一邊了。

Step 2

這段只有三個零組件,不難做好。不過,因為到時候上去有角度跟位置的問題,建議暫時淺黏一下就可以。


Step 3

這段也是四個零組件...不過,編號52跟53的圖要固定的位置我有點轉換不過來。看看說明書,往後要大組裝的部分,才推測出來要固定的角度。再回頭看看,發現這個波蘭的圖箭頭真的是比之前那個摩爾多瓦出的畫得相對精準了。





Step 4

這段算是最簡單的了,兩個組件來組成側邊的備輪。


Step 5

也是一堆輪。不過,倒是沒有太多問題;反正這一款輪子其實也不多。


Step 6

這是fender tabs(檔泥板)的部分了。我在這時候,發現組件18出了問題。這時候已經累了,今晚也還有其他的計畫要執行。所以,就先這樣吧!


2021.04.20

下午衣服因為讓路跟人家閃身而被電線杆上掛看板的生鏽鐵絲勾破,所以晚上到家後去找人補。當然,補的地方距離野牛實在不遠,忍不住還是趁機去走了一趟(牽拖🤣)。主要是昨晚繼續動手時,發現老模編號18的兩支支架居然是溶解且黏在一起,而呈現無法就剩餘原物料直接修復的狀態。就算勉強修復之後的延伸部分,也是得再折一個角度才可以保持懸空。


於是,趁過去看看有什麼材料順便補筆刀(是的,之前買的我還沒去找)之際,而選了Tamiya 70122 Plastic Panel 0.3mm來製作。其實,把兩片疊起來黏好,厚度感覺是略多的。但是買的時候怕0.2mm的強度不夠,就暫時苟且了一下。


Step 7

於是,在等乾徹底一點的時間,我把第七階段的其他部分弄好。這其中,比較古怪的是編號46的組件。該是組在外側還是要怎麼處理。我上網查了一下Blueprint(藍圖),登入放大後發現沒那麼寬。原來是準備要卡進去U字形的。於是就稍微再切小一點,就可以順利固定了。

因為碰到了底盤附近,所以順便搞定編號50的組件。我發現,一邊要跟軸承連接;另一邊要往下接上指定的位置實在有點勉強。會出現一個不甚合理的角度。正在發愁。後來終於在網上看到有其他作品的角度大致上也是這樣處理的,就半信半疑的放著了。


這邊另外一個疑問是編號55的後檔泥板,查過一些範例,總算找到一張實體照片。它的高度約莫在輪軸中間。這樣的位置表示是有所傾斜的,也難怪貼的位置有個三角形。順著三角形固定從正後方看起來高度就會是那樣的了。


這時候,塑膠板已經乾了,遂動手繼續裁補組件。多做了幾個都不是很滿意,對好角度。拿來用時,才恍然大悟尺寸得更精準些。不然檔泥板就只靠這兩、三根來固定,又呈Z字形得經過折跟黏;強度實在很不夠。先這樣,等再乾些再來看看怎麼加強。


Stsp 8 & 9

再往下,就是最後的步驟了。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選擇。這個版本;是該選用圓形的槍座接長槍還是方形的槍座接短槍呢?翻查網路。Archives Section有一說長槍是前期型的,短槍是後期型的(又有一說是短槍的排長的版本;連塗裝都會略有不同)。而另外的網站說法卻正好相反。正在發愁,突然瞄到另外的網站側面裝甲下方略有不同,我這輛是後期型的。所以就決定長槍。頂蓋也直接就用六角型的了(事實上,我感覺圓形的要卡進下面的六角型框實在勉強)。



累了,天都亮了。就先這樣吧!😆

(素組完成)